甘肅人孫寧等待了4個月,至今未收到中公教育的退款。雖然經過中公教育培訓,孫寧沒能“上岸”。按照協議,她向中公教育申請退款,然而等到的回復卻是“沒錢”。有類似遭遇的并非孫寧一人。近期,來自海南、吉林、遼寧等全國多地的學員反映,因考試未通過,他們均遭遇“退款難”問題,中公教育承諾的“不過包退”變成“遲遲不退”。
【資料圖】
在公務員考試熱潮之下,各種公考培訓班也應運而生,公考培訓成了很多考生的首選。面對這個巨大的市場,各培訓機構使出渾身解數吸引生源,2010年前后中公教育推出“不過包退”協議班被業內人士視作“天才發明”。
按照這種模式,考生在培訓前與培訓機構簽訂協議,考試如果不通過,培訓機構需要退還考生培訓費?!安贿^包退”給學員提供了極大的助力與信心,雖然學費比普通班高不少,但“想著考不過全退,考上了,幾萬塊也值了”,很多人怦然心動。
在一段時間內,協議班模式確實幫助中公教育搶占了市場,且帶來大量現金流和漂亮的營收數據。報道顯示,2018年~2020年,中公教育僅僅理財收益就占歸母凈利潤的10%左右。打得一手好算盤的中公教育,一時風生水起,賺得盆滿缽滿。
除主打“不過包退”的協議班外,中公教育在2019年下半年推出一個新業務——“理享學”。據悉,“理享學”貸款是中公教育使用學生的身份向銀行貸款,用貸款抵扣學費,學生在考試前無須交錢。等到考試通過之后,考上的學生需將自己名下的貸款還清,未考上的學生則無需交錢。目前中公教育已停止該項目。
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?!安贿^包退”和“理享學”看起來似乎是雙贏之舉,但這種非正常的商業模式存在邏輯漏洞,具有不可持續性和不確定性。一旦退費率上升或對外投資收益下降,“借雞生蛋”的營銷模式就極易失去平衡。這是導致中公教育出現資金鏈斷裂、陷入危機的重要原因。
果不其然,2020年后,由于招錄、競爭等外部因素的急劇變化,陡然升高的退費率、地產項目的停滯以及學員貸款項目的弊端等開始集中爆發,中公教育終于嘗到了自釀的苦酒,陷入了惡性循環的困境。2022年3月9日,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的《2021年校外教育培訓領域消費者權益保護報告》就指出中公教育存在“拖延退款”的問題。
世上沒有后悔藥。當初許下的承諾,當然要按照協議退費。中公教育廣東總部兩位負責退費的人士曾對媒體表示,公司已在努力籌措資金,積極處置公司的非流動性資產,比如賣地,大股東也在減持籌錢。
依法維護學員權益固然是當務之急,大如何防止重蹈覆轍,更值得引發深思。
實際上,中公教育“退款難”問題也引起了監管部門的注意。2022年6月,深交所向中公教育發年報問詢函,要求其說明收入確認、確認退款與實際支付退款的時點、期限及退費政策,并結合近三年省考等項目的考試時間、招錄時間等說明實際的確認收入、支付退費的時間區間。
監管部門除了積極履行職責之外,也要通過創新監管模式,切實破除“保過+培訓貸”的營銷套路。為深入貫徹落實“雙減”,前年教育部聯合市場監管總局等6部門出臺了《關于加強校外培訓機構預收費監管工作的通知》,要求各地結合實際,采取銀行托管或風險保證金方式,全面實行預收費監管,給遭遇“退費難”的一些家長帶來了福音。公務員考試培訓的收費監管問題,不妨可以借鑒參考。
吃一塹,長一智。學員不要被培訓機構的“名氣”所迷惑,盲目相信所謂的“不過包退”。此外,公考培訓行業更要深刻汲取教訓,切實擺脫急功近利心態,別總是想通過“不走尋常路”實現短時間搶占市場,規范有序發展才是正道。
(原題為《公考機構“不過包退”變成“遲遲不退”,誰該反思?》 作者 胡欣紅 來源 北京青年報)